发布日期:2025-04-16 浏览次数:0
豆瓣开分5.2,烂番茄48%、观众评分B-,《美国队长4》的惨淡成绩就这么华丽丽地成为漫威第五阶段“祭旗”,本以为第3部已为该系列画上一个圆满句号,没想到第4部在2025年开年就给我们拉了坨大的。
从“猎鹰”山姆接过盾牌的尴尬,到红浩克咆哮背后的空洞,这部被寄予厚望的续作,不仅暴露了漫威的创作疲态,更折射出美国文化工业的深层危机——当政治正确绑架叙事、流水线生产扼杀创意、资本焦虑主导创作,超级英雄早已不再是拯救世界的符号,而是文化工业流水线上的一颗生锈螺丝。
不,连螺丝都不如,是一坨巧克力味的shit。
《美国队长4》最刺眼也最吸睛的标签,是“黑人英雄山姆接棒”。导演卡莉·斯考格兰德直言:“山姆符合现实中的各种正确,能创造新偶像。” 但问题在于,当肤色、身份成为角色立意的核心,故事本身就沦为陪衬。
山姆,一个没有超能力的凡人,如何在权力阴谋与自我怀疑中重塑英雄定义?这本是一个可以深挖的议题,可惜影片只让他反复念台词“史蒂夫选择了我”,却没有表现出精神内核的成长。
相比之下,《黑豹》的成功正是因为特查拉的个人魅力与瓦坎达的文明冲突超越了肤色议题,而山姆却被困在“政治正确样板戏”的牢笼里,成了标签化的工具人。
更讽刺的是,这种“正确”正在反噬创作自由。为迎合多元价值观,漫威将巴基(冬兵)踢出《美队4》,转而让他加入《雷霆特攻队》充当“流量配角”;而《猎鹰与冬兵》剧集中真正完成角色弧光的却是反派“美国密探”。
当角色服务于议程而非故事,超级英雄便成了文化工业流水线上的标准化成品,观众自然难以共情。
漫威曾以“宇宙联动”颠覆好莱坞,但如今,这种模式已成枷锁。
《美国队长4》被迫填坑《猎鹰与冬兵》《无敌浩克》《永恒族》甚至2008年的《钢铁侠2》,导致剧情支离破碎。
导演朱利叶斯·约拿试图复制《美队2》的政治惊悚风格,却因叙事混乱、反派刻画潦草(红浩克仅“咆哮十分钟”)而沦为拙劣模仿。
更荒诞的是,影片因试映口碑太差,临时补拍22天,新增反派“炸鸡叔”的戏份却与主线格格不入。这不正是资本焦虑的一个缩影:既要赶工上市,又企图靠彩蛋挽救票房,最终产出的是缝合怪般的“工业废品”。
这种流水线思维甚至侵蚀了基本的故事逻辑。山姆居然以凡人之躯硬抗红浩克,靠一张嘴就能化解危机,而钢铁侠当年需反浩克装甲才能与绿巨人抗衡。
当战斗力体系为剧情牺牲,超英电影的根基,本是可信的奇幻逻辑,但其似乎在这部影片中彻底崩塌。
《美国队长4》的失败,不仅是漫威的困境,更是美国文化自信衰退的隐喻。
导演卡莉·斯考格兰德承认:“史蒂夫属于逝去的时代,如今英雄的标准已变。” 影片中,日本首相硬刚美国总统、山姆为和平击落己方战机,这些情节暗示着一个“超级国家”正在走向衰落。
当现实中的美国不再拥有“绝对霸权”,银幕上的超级英雄也无法再扮演“救世主”——观众渴望的不再是无所不能的偶像,而是能与普通人共鸣的脆弱与挣扎。
遗憾的是,美国文化工业仍在用手里几十年前的旧地图寻找新大陆。
山姆的“普通人英雄”本可成为切口,但影片却让他沉溺于对史蒂夫的模仿,甚至安排他与三位“老头反派”对打(黑人老兵、罗斯总统、炸鸡叔),动作戏臃肿迟滞,毫无新意。
把超级英雄平民化,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当“平民化”只沦为口号,而非真正的叙事革新,超级英雄终将沦为过时神话。
《美国队长4》的溃败,宣告了美式超英电影黄金时代的终结。
但危机中亦藏有转机,那就是好莱坞能放弃对政治正确的功利化消费、停止用彩蛋绑架叙事,或许能重新找到与时代对话的语言。
毕竟,观众从未拒绝英雄,他们拒绝的只是流水线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