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4-22 浏览次数:0
封面新闻记者 谭羽清 荀超
目前,距中国科幻巨著《三体》IP的第一部电视剧播出接近1年,而这部电视剧在豆瓣的评分已达到8.7分,凭实力收获了观众们的认可。“第二部什么时候拍出来?”“《三体》IP会推出新的电影、动画作品吗?”许多被“圈粉”的观众们一直在等待《三体》影视化的新消息。
《三体》海报
近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三体》电视剧的总导演杨磊和视觉导演陆贝珂,了解到,虽然在推进剧版《三体》时遇到了许多在拍摄常规影视剧时不会出现的问题,但在这一过程中剧组也积累了不少经验。而随着近年来我国各相关领域的飞速发展,可以说《三体》影视作品乃至我国其他科幻作品影视化的未来已来。
为什么《三体》难影视化?
在谈到《三体》影视化的挑战时,杨磊和陆贝珂都表示,解决资源平衡方面的问题是最大的挑战,不管是影片制作前期的大量资金支持还是在拍摄过程中的资金分配,相较现实主义的影片,拍摄《三体》这类科幻题材电视剧时遇到的挑战都会更大。
陆贝珂在《三体》工作现场
“面对高概念、硬科幻领域的题材,我们前期要付出的预算成本要比现实题材的影片大得多。”杨磊表示,在过去拍摄很多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前,仅需要简单的搭景,前置工作不像拍摄科幻影片时那么庞大。他举例,如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那些超脱现实的沙漠、地下城场景,往往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在实拍时倒没有那么花钱。所以它很多预算是前置的,可能在开机前,就已经要花掉大量的特效预算了。”
陆贝珂则告诉记者,从特效制作的角度看,解决相关资源的“平衡问题”是剧版《三体》制作时面临的重要挑战,“有多少资源投入到实拍特效方面?有多少资源投入到做游戏动画那部分?又有多少资源要投入到艺术动画和科教动画上?这些都是要好好斟酌的。”比如《三体》第一部中科学家的戏份会涉及大量科学原理的内容,如果直接让演员用台词表述,看起来会很“干涩”,因此需要用更为直观的科教动画展示,而这又会是一笔需要权衡的支出。
当解决了资源平衡问题之后,影视视觉化的工作也并非“轻而易举”,怎样让观众在看超脱现实的科幻剧情有代入感,如何保证影片中出现的真实科技不“失真”,怎么表现、解释剧情中晦涩难懂的科学理论等等问题都是身为“非科研人士”的影视工作者们需要通过大量工作解决的。
张鲁一 饰演 汪淼
“因为我们开拍的是科幻题材,它(《三体》电视剧)不是一个纯现实主义的剧,所以拍摄的很多东西,比如人物造型、环境等都有很多幻想成分。第一部还是以现实为基础的空间,但如果我们拍到二、三部,一些环境就已经到了幻想空间。”杨磊表示,我国处于电影工业化初期,在表现科幻文学中的科学幻想部分存在挑战。
陆贝珂则表示,在《三体》影视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科学知识、科学技术还有工程技术落实方面的困难,“我们毕竟是影视创作人员,并没有经过‘专项科学训练’,而三体拍摄所涉及到的真实科学及工程知识又非常多,(在制作剧版《三体》的过程中)我们自己往往得不断学习,并且还得贯彻其他制作的工作人员,包括美术、做后期特效解算的这些人员,他们好多人都得去学一些相关知识。”
启发:用现实主义来表现科幻
那么面对上述的种种困难、挑战,剧版《三体》缘何能完美收官,赢得大批观众的喜爱呢?从杨磊和陆贝珂分享的心得看,创作人员们在幕后下了不少功夫,从明晰《三体》中“思想试验”的内核,到对话真实的科学家,再到为科学理论的表现设计出合理的可视化内容......这方方面面的工作,共同造就了剧版《三体》的成功。
导演杨磊红岸基地工作照
据杨磊分享,他在构思如何拍摄《三体》时,并不是单纯地想着如何完全“复制”书中的内容,而是先弄清楚了故事的内核,“《三体》一共3本书,15个思想试验。每个思想实验到底在做什么?我们要把它先从内核上要搞清楚,然后基于此把它的潜台词、内在表现找到,之后其实就会更容易知道我们要拍什么。”
找到“内核”后他认为,在制作《三体》影视作品时,不仅是要拍摄科幻场景,还要挖掘人类本身会有的一些群体情绪感受,就和拍现实主义影片一样,于是他当时提出了一个口号:“用现实主义来表现科幻。”
因此,从置景、美术再到服化道,杨磊的剧组都一直在和现实接轨,找现实的考据,尽力将《三体》的科幻故事,表现得像一个会真实发生的故事,“在拍摄《三体》第二部时,其实我们也是希望延续第一部以现实为基础的拍摄理念,大量复刻观众现实中的体会、体验,然后一步步地把观众带入到科幻的环境中去,这样也可以让生活在现实的观众能够有较强的代入感。”
而这种在科幻影片中复刻现实的想法并不容易完成,尤其是在呈现那些真实世界中已经存在的技术时。
陆贝珂就提到,其实离真实生活越近的“科幻”越难拍,“比如《三体》第一部中的汪淼,他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纳米科学家,剧情中的粒子加速中心也是咱们国家真实存在的科研单位。在这些地方的设计,你就得去学习它们现实中的样子,这样影片拍出来之后,才能让观众产生足够有效的代入感。”
据陆贝珂介绍,为了能足够接近真实,剧组曾请教了很多真正的科学家和相关专家,中国科学院的物理学家、北京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船舶设计领域专家等等都成为剧组的“科学顾问”。
当然,虽然“越近”的科学幻想越难拍,也不意味着“越远”的科幻就越好呈现。陆贝珂认为,在拍摄《三体》第二部时,遇到的真实科学研究方面的挑战会少一些,但需要用到“大特效”的画面会增多,在平衡资金分配方面就会出现更多需要仔细考虑、抉择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些科学概念很难通过现有的技术展现给观众,例如四维空间。此时就需要设计一些合理的软件方案,用一些比喻、假借等视觉呈现方式,让人直观体验到这些本来只是数学范畴上的概念,“这就也需要和图形图像学和数学方面的科学家们合作,比如很可能需要利用拓扑数学或者黎曼几何等方面的研究做出合理设计,这种类型的数学,在日常工程里并不常见,常规的影视工作中更是罕有人涉及。”
《三体》影视化的未来已来
“其实我们做科幻片的时间已经来了。”谈到《三体》乃至我国其他科幻作品影视化的发展进程时,杨磊表示随着我国科技的长足发展,人们对科技方面民族自信心增强,不再像早年觉得科技离生活比较遥远,因此我国已经成为了发展科幻影视事业的好土壤,“当下,观众从内心里已经接受了我们自己是有科幻的基因,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进展。”
导演杨磊(右)和老搭档视觉导演陆贝珂(左),在为《三体》寻找合适拍摄的外景
从科幻影片制作角度看,目前我国特效团队的能力也已基本和国际接轨,“在我整个影视从业的过程中,我看着这些特效公司从小变大,从弱变强,整个的影视的工业化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杨磊说道。
据回忆,早在20年前他就开始接触本土的特效公司,从前它们只能做一些简单的特效,而且价格很贵,很多特效技术都掌握在国外特效公司手里,“记得在2007年左右,我们的一部影片需要做一个海浪的特效,当时中国公司是做不了的,技术都是西方在掌握,因为水流体的计算是一个非常庞大且难以完成的特效。”但到了现在,他看到几乎是所有国产片的特效公司,都已经可以完成一些以前只有大的外资特效公司才能完成的复杂镜头了。
而《流浪地球》的改编电影创造出中国科幻电影的票房奇迹;剧版《三体》赢得观众广泛认可;世界科幻大会在今年第一次走入中国.....等等象征着我国科幻产业正逐渐崛起的事件也将给《三体》这样科幻题材故事的影视化带来诸多机遇,“包括《流浪地球》的大量工业化的实现,这些势必会给整个影视工业化带来一个新鲜的血液。”杨磊说道。
陆贝珂则表示,剧版《三体》给了业界同行更多拍好科幻电影的信心。他提到,在剧版《三体》没拍出来以前,很多影视界的同行都是持观望态度,认为这样的科幻题材拿到好莱坞应该是可以拍出来,但用他们手里的电视剧资源去制作,或许只能粗糙完成,“现在来看,至少《三体》第一部有比较高的还原度,让大家有信心说我们能做很多事。”
在这样让人有一定想象空间的行业环境中,《三体》进一步影视化可谓势在必行。“目前,是有这个计划要做后续的一些产品,包括现在已经官宣的《三体:大史》还有《三体Ⅱ黑暗森林》,这些都是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杨磊透露道。
此外,他也表示,目前我国的科幻影视产业是一个几乎没有被开发的蓝海,希望能助力其长足地发展起来,“甚至,我觉得像其他人在做科幻领域影视的时候,如果需要我去做分享,我都会非常乐意,因为我希望我国的科幻领域能够越做大做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