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4-23 浏览次数:0
2025年1月,打磨了六年之久的《三体》图像小说面市,这是《三体》首次进行图像小说改编,由金龙奖得主吴青松与三体宇宙共同编绘。
在《三体》图像小说新书分享会上,严锋、吴青松、科幻光年三位嘉宾从《三体》原著讲到《三体》图像小说,分享自己与《三体》的渊源。
在一个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创作成为构建“三体”世界的一员,《三体》图像小说的出现让这个世界更为丰满。
今天,我们与你分享活动精华回顾,期待与更多读者在“三体”的世界中,再次相遇。
《三体》的传播编年史
科幻光年:《三体》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严锋老师在 2008年大刘的一个集子的序言提出了我们科幻界很有名的一个说法,就是 “这个人以单枪匹马之力,把中国的科幻拉到了世界水平”。
您一直在关注大刘,关注中国科幻想请您帮我们回顾一下《三体》小说的发展经历。
严锋:很荣幸参加《三体》图像小说分享会。我刚看了这个吴青松老师画的《三体》图像小说,真的非常精彩。
《三体》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我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很荣幸这一生能够喜欢这样一部小说。
《三体》最有意思的就是它是进化的历史,它不是一个静态的,不是写完了以后,就成型了。它好像是一个未完成,但这个未完成是谁去未完呢?谁在不断地创作呢?其实是各个不同媒介的从业人员。
活动现场
从左到右:科幻光年、吴青松、严锋
各种改编都是给《三体》世界添砖加瓦,我觉得这是《三体》最大的魅力。
所以《三体》不仅仅是刘慈欣的《三体》也是我们大家的《三体》。是吴老师的《三体》、科幻光年的《三体》,也是我的《三体》。
我们每一次参加三体的活动,也都是在构建“三体世界”。
我是2006年在《科幻世界》上看到《三体》的连载。我一看:“哇,天呐!我们中国终于出了这样子的科幻作品啊。”
我这个人是个急性子,连载我是受不了的,就想办法给刘慈欣发了一个E-mail。他的邮箱也不是通过什么人拿到的,就是我自己在网上搜来的。他当时活跃在水木清华上。
图片来源:BILIBILI用户戚大猫
大刘的成名,他的作品的传播,其实很大程度是依赖网络的。网友从一开始就参与到大刘作品的传播当中去了。
我最早知道大刘是2002年,那年我在网上看到了《乡村教师》,就写了一篇书评,发在《文汇报》上。我也是凭着这点资本,在邮件中说:“我很早就写你评论了,听说你这个书出版遇到点问题,我也可以帮你想想办法。”
其实现在想想,这个问题不是我所能解决。但是他就把电子版发给了我。 我是全世界第一个拥有《三体》电子版的,连读三天三夜,一口气读完。
我这辈子最快乐的阅读体验,一个是中学的时候夜读金庸,一个是读《三体》。
我觉得这样的事情其实是可遇不可求的,我特别感谢大刘的信任。《三体》第三卷出版的时候他请我写了序,这是我和他的渊源。
如果在一个传统出版的时代,我觉得就不会有今天的大刘,也不会有今天的《三体》。
《三体》的每一次转身、每一次变形、每一次破圈都和网络媒介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从早先的论坛、博客、贴吧,媒介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他都没有落下。
但是我想说一个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三体》在微博的破圈。我是微博的重度用户,我发现这个《三体Ⅲ》出来以后,事情不一样了——微博上出现了很多账号。这些账号都是《三体》的读者建的,每个账号的名称都是《三体》里的一个人——三体云天明、三体叶文洁…… 这些人互相连接、互通生气,一起推《三体》。这完全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背后没有一个主导力量。
这个太有意思了,我们从被动的读者,转变为“三体宇宙”的构建者。我们都是里面的人物。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三体》已经势不可挡了。
而这次出版的《三体》图像小说,依然是在《三体》传播史的一个不断进化的延长线上。
我现在还经常回过头来读《三体》,还是非常惊叹。我说他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这个评价听上去很高了吧,其实我觉得还不够高。
因为我第一次读到《三体》时候,被震得脑子都晕了,所以其实并没有能够真正的去读懂它背后的意义。今天是在一个多媒体、全媒体、融媒体的时代,光从文字的角度理解一个作品是不够的。
《三体》是值得不断地反复去读的,而且你光阅读原著可能还不够。当我们看了改编作品,包括阅读今天这部《三体》图像小说之后,我们对《三体》的理解可能进一步拓展。
《三体》改编
没有捷径,只能“硬刚”
科幻光年:《三体》如此深受大家的喜爱是因为书里阐述了各种人性的光辉、各种冲突还给了我们无限的讨论的空间。
《三体》的传播从最早的贴吧、论坛时代,到荣获各大奖项,再到近年来多种媒介改编。它以越来越多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包括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三体》图像小说。
我跟严锋老师第一时间享受了这部像艺术品一样的作品,这个作品完成得非常好。
我想问一下吴老师,您在改编的时候碰到过什么具体的困难吗?或者说你觉得最大的挑战在哪里?
吴青松:第一个困难应该是篇幅吧。作为《三体》忠实的粉丝,我对《三体》完全是怀着敬畏的心态对待的。
最初的想法就是不动分毫、照本宣科,完全按照大刘老师的叙述把文字把它转换成分镜呈现给大家。当时也有个小心思,觉得这样一来大家都没有办法去骂我了,因为我是1:1的复刻。
但是后来发现这种做法可能是对原作者的一种不尊重,因为改编也是创作的一部分,你必须加入自己的思维和看法,要有新东西,这样才对得起原作者,对得起读者以及自己。
这个问题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还是做一些适当的调整,以符合图像小说这个载体具有的一些规则。 图像小说更像是话剧、电影,需要一幕一幕呈现,需要把很多的信息整合在一个单元里面给大家交代清楚,不然整个就会散架。
根据图像小说的设定我们做了一些适当的调整。比如把游戏的内容进行了压缩,把节奏加快。在原著里游戏的部分是汪淼反复进去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如果图像小说也这样画的话,中间会有一些间隙,节奏就会被打断,阅读会不顺畅。
第二个困难是其中的一些名场面呈现,比如“人列计算机”。开始时我想“取巧”,用侧写的方式展现,但是想了很多方式、画了好多版之后发现不行。 大刘老师就跟托尔斯泰一样,描写很多东西是“刚正面”,极尽详细,我也只能沿着他的那个风格去创作。
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人列计算机”,真的是把里边能够画出来的人,一笔一笔都给画了出来。画了好多天,助手也参与了。大家看的时候可能也就停留几秒钟。但是为了要让大家汲取更多信息,我们还是觉得应该这样一笔笔画。
图像小说为何不可替代?
科幻光年:我们聊了这么多,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没展开,就是在这样一个媒介发达的时代,图像小说的优势在哪里,它不可替代的地方在哪里?
严锋:其实可以去想想,我们看电影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电影好像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强势的媒体,无所不能,但是它停不下来,我们人类不是只能流动的。但文学就可以,我随时可以停在任何一页,好好想一想。也可以在我特别喜欢的地方,让脑子飞一会。
我发现图案小说也完全可以按暂停键,而且它这个暂停键比文学有的地方更厉害,它有电影的属性。它好像是介乎于文学和电影之间、文字和图像之间的一个东西。
比如说大家翻开《三体》图像小说的第一页,叶文洁奔向发射站。她的背影我觉得就既小说又超越小说。我特别喜欢的是什么呢?叶文洁的身体是收敛的,是一种压抑的状态,甚至有点垂头丧气。
这完全合乎于她当时的生活状态。
再看发射塔,它是一个外向的、张扬的样子。这两种意象叠加,对照,这个孤苦伶仃的受压迫的个体,有机会向宇宙把自己打开。
这种视觉的呈现其实是原作当中我们看不到的,但这个合乎原著的逻辑。
叶文洁就是一个不甘命运摆布的人,在当时那样的一个时刻,她仍然要弘扬个体的生命和精神,要打破那种格局。她渴望有一个更大的世界、更大的时空,有一个对话者。所以画面背后呈现出的人物心理是很真实的。
那个画面一方面很凄苦、很绝望、很无奈、很压抑,但另外方面又有一种内在的精神,甚至有一种残酷的诗意,有一种终极的浪漫。
《三体》图像小说很好地表现了原作的现实主义精神,但另一方面,大刘的浪漫主义精神,那种诗意,图像小说也传达到了。
吴青松:我很同意严锋老师说的。当你拿到图像小说的那一刻,你是这本小说的图像小说的主人,可以快进,可以倒退,可以在任何地方暂停。
真人电影导演没有办法100%把控一切,特别是演员的表演、灯光道具这些具体的呈现,他只能说大部分的东西是符合他的想象,但他不能做到所有的一切分毫不差。
但是图像小说和动画,有一点比较像,就是你所看到的每一笔,几乎都是作者能够控制的东西。
因为这种“可控”,所以图像小说和读者有很强的交互性。这本《三体》图像小说里我也埋了很多小彩蛋,也开了一些小玩笑,这些大家都可以在阅读过程里寻找一下。
严锋:刚才讲的那个读者控制,跟我说的“《三体》其实不光是大刘的也是读者的”一样,就这个世界、宇宙是我们共同参与和创造,我们都是这个其中的一部分。
因为我本身就特别喜欢游戏,我愿意把它称之为一种游戏逻辑。
游戏思维和游戏想象,甚至是一种游戏的结构元素和技巧。我为什么喜欢腾讯版的电视剧,就是因为他表现出了游戏那个感觉。
我衡量一个文化产品优劣的其中一个标准,就是看它里面有没有游戏逻辑。我很惊喜地在这本图像小说当中看到了游戏,甚至比原作进一步的一些游戏元素。
比如里面有一段海人去救了那个脱水的人,然后就出现一个游戏选项。这是原作当中没有的,我很喜欢。这样,游戏感就出来了。书里还有一句“拯救者的徽章更亮了”,好像在戏仿“我胸前的红领巾更鲜艳了”。就是救了人之后,你的这个慈善值就提升了。这都很游戏逻辑。
包括还有载入、保存这些游戏界面。这在原来小说《三体》世界当中不明显,作者没有直接说的。图像小说现在进一步把这个游戏界面视觉化,这些呈现都是我特别喜欢的。
(文字根据现场交流整理,已经发言者审阅)
了解更多
图书详情